一張表秒懂 新舊PM2.5差異


  2016年環保署把空氣品質指標從1993年設立監控五種汙染物的PSI,增加PM2.5這個項目後,改成監控六種汙染物的AQI (Air Quality Index),PM2.5部分被環團詬病環保署在美化數據,但是實際是如何呢?

  空氣是混合的,不應該只專注PM2.5在上面,但因為PM2.5是當前最被重視的一項指標,因此把原本的PSI與最新的AQI列出後,即可對照出來;顯而易見的是,新版AQI的PM2.5對於輕度污染是很「敏感」的,同樣在12~35μg/m3的區間,AQI是黃燈,當35.5~5.4μg/m3的區間時,AQI呈現橘燈,在紅燈即所謂的「紅害」下,AQI範圍就比較大些,但同樣轉紅色時,兩邊大約也只差1.5μg/m3

  新版AQI的PM2.5要達到紫色是比較不容易,但舊版紅轉紫又太相接近,因此建議在看空氣品質燈號時,只要進入紅燈狀態就必須要保護自己,而非紫燈才進行各項防禦。另外台北在11月中通過空汙假的條件為AQI>400,先別說好空氣的台北,就算是冬天最糟的高屏也不太可能達到這樣的標準,顯見台北市沽名釣譽的假良性政策。

  致於環團批評AQI的部分,環保記者朱淑娟的《過時空氣指標PSI 讓你誤以為空氣好》中指出,PSI根本無法來衡量現在的空品。

  
AQI指標PM2.5與PM2.5色塊比較表 (原圖下載)


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