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雙方都有各自的研究論述,期待更多資料可以來把真相說分明,而非用驚悚的文字來恐嚇。
近來空汙嚴重,到底該不該出門運動?有專家認為「不運動的壞處遠大於空汙」,國際研究發現,身處空氣細懸浮微粒PM2.5環境,長期每日高度暴露才會引爆健康威脅。臨床醫師卻認為,空汙對健康的危害屬慢性累積,空氣品質糟時仍應減少戶外運動。
國衛院名譽研究員溫啟邦表示,近期劍橋大學回溯各國空汙與運動相關研究,綜合分析發現,當PM2.5濃度達每立方公尺50微克,也就是台灣定義的紅害時,仍能在戶外劇烈運動5小時或健走13小時;達每立方公尺100微克時,尚能劇烈運動90分鐘或健走10小時。溫啟邦認為,空汙再糟都能進行戶外運動,運動對健康的好處遠勝於空汙。
但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俊立看法不同,他表示,空汙中不僅有PM2.5,也有其他硫化氫、過氧化物等汙染物,研究發現,長期的慢性空汙暴露會使心血管發炎而硬化。近來成大研究團隊也分析國內過往10至20年的空汙資料,初步成果指向空汙與患者心肌梗塞有直接關聯。
不過,溫啟邦解釋,站在預防醫學角度,台灣的空汙問題一直在改善,即使在空汙環境下運動,帶來的好處仍勝於完全不運動,對健康者來說,規律運動能帶改善三高、心血管疾病、抵抗憂鬱症等,針對特殊族群如患有心臟、心血管與呼吸道疾病的長者或孩童,才需減少戶外運動時間。
他認為,台灣學童的體育課相對其他國家非常少,每周僅有2節,遇雨不補、適逢考試改自習,使得台灣的國二學生跑1500公尺,足足輸日本同年級的學生2分鐘,空汙禁止運動的觀念需要被翻轉,就連祭出空汙旗的美國,其初衷也並非禁止學童運動,而是希望學童每日至少還是能運動60分鐘,而非完全不動。
但林俊立指出,空汙影響健康的追蹤,必須長達10年到20年以上,關乎暴露的多寡與時間,站在預防醫學角度,在不少研究已證實,長期過量暴露於空汙,可能導致心血管、腦血管中風等,仍應減少暴露時間。[轉載自聯合報]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