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外與國內媒體報導有點差異,國內報導語氣似乎比較肯定,但國外用的字眼卻比較中立的看法,該論文的作者其實研究進度也僅於「推論階段」,尚未有最終的定論。
詳情可參閱下列報導,英國Sheffield大學、Bio Science Technology、The Times、The Guardian、Lifestyle。在該論文(Exposure to ambient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semen quality in Taiwan)的結論也寫到:「we observed exposure to PM2.5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level of sperm concentrations. We speculate the positive associations may be due to 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urther studies are warranted to investigate this phenomenon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也就是說該論文的作者其實研究進度也僅於「推論階段」,尚未有最終的定論。
詳情可參閱下列報導,英國Sheffield大學、Bio Science Technology、The Times、The Guardian、Lifestyle。在該論文(Exposure to ambient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semen quality in Taiwan)的結論也寫到:「we observed exposure to PM2.5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level of sperm concentrations. We speculate the positive associations may be due to 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urther studies are warranted to investigate this phenomenon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也就是說該論文的作者其實研究進度也僅於「推論階段」,尚未有最終的定論。
這項刊登於《職業與環境醫學》期刊的報告指出,科學家分析2001至2014年的台灣男性醫療數據,針對6400多名介於15至49歲的少年和成年男性進行研究,發現正常精子的數量減少和暴露在空污環境下有「驚人關聯性」。
研究分為短期影響(3個月)與長期影響(2年)兩部分,發現男性若長期處在每立方公尺PM2.5上升5微克的空污濃度下,其正常大小與形狀的精子形狀會大幅減少1.29%。
研究人員同時發現,當精子變小變形後,數量反而會增加,「可能是一種補償機制」。報告中也強調,目前無法確認空污就是造成精子變形變小的原因,但認為其關聯性相當值得觀察。參與此研究的學者包括我國中研院副研究員詹大千等兩岸三地學者和一位荷蘭科學家。
未參與研究的英國雪菲爾大學教授派希(Allan Pacey)質疑指出,精子的形狀和大小本就難以評量,與不育的關聯則更不明朗:「儘管研究學者找出可能的生物性關聯,我仍不確定此在臨床上是否有意義。」派希說,雖然他認為空氣汙染確實可能對人類的生殖力造成影響,但如何影響及影響程度多大仍需進一步研究。
張貼留言